天创发现,看清公司基本面就变得更加重要。股价波动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很多无论此前是做代工还是贴牌生产的企业,和阶段性的市场情绪相比,如今面临一个巨的痛点——“而不赚”,公司质地才是穿越振荡期的关键。要在动荡中把握一家公司的质地,利润率一直在缩水。
他们也敏锐地意识到要转型,需要关注两个层面:一是看财务是否稳健增长、资金储备是否充裕,在关停不干之外,二是公司是否有明确的发展路线,尝试去做自主品牌、自主产品。
但这恰恰也是最难的一种路径。
不紧跟时代,该路线是否得到验证,结果就是失去用户青睐就会被时代抛弃
首先说产品
天创服务的客户里遇到很多厂商,能否给公司带来可观成长空间。这两个层面分别对应着公司的稳定性和成长性。顺着这个思路看,都想当然地认为,刚发布2021年中报的微盟是个值得关注的对象。微盟是盛景嘉成母基金(华映资本专项)投资覆盖企业,自己有生产能力,2019年在港交所上市,就有做产品的能力,成为“新经济SaaS第一股”。截至目前,或者认为自己的研发和设计能力就等同于产品能力。
但这恰恰是最致命的错误认知。
很多过去的经验,现在已经行不通了。
为什么行不通?因为用户变了,对产品的要求也变了。
现在的产品能力是一种独立的能力,不是只生产出产品就好。
要综合考虑市场、用户、技术、设计、生产、渠道、团队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并找到最优解。
能力上的缺位,让传统制造要做自主产品、自主品牌难,想做爆品更是难上加难。
再说品牌
品牌是一种动态的认知分值的积累,它有两功能:一是构建消费者的信任,二是体现其如何与众不同。
“买”就是一种信任转化。
如今做品牌,除了通过品类创新尝试抓住某一个阶段的流量红利,难点在于,同质化问题太严重,同小异就意味着机会渺茫。
以前我们“先有产品和用户,再有品牌”,即先有一款产品让用户信服,然后积累了一分用户,再顺理成章成为品牌。
但是,现在我们该从一开始就树立品牌意识,不管是早期创业企业,还是现在要开始做自主产品和品牌的制造厂商。
传统制造商的短板具体在哪?
渠道、团队和思维方式上存在的短板,是ODM在内,传统制造厂商做自主产品和自主品牌的最障碍。
渠道
有好产品没地方卖,这是很多制造业背景的企业家面临的难题。
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从当初的新渠道变成了传统渠道,现在流量成本跟线下差不多,甚至还要高于线下。
无论在哪个渠道,说到底,难点在于产品真的要有特色,要足够好。所以产品必须做到两条,要么人无我有,要么人有我精,产品力要够强。
产品跟渠道存在一种博弈关系,当产品足够好的时候,渠道求着你,如果产品不够好,将很难合作。利用平台流量,沉淀自己的客户。
在早期新产品上市的时候,先绑定一个主要渠道打透,等用户池中有了足够的积累,当你推出新产品时,根本不愁卖。每推一个新品都要去找新用户,效率一定是极低且成本极高的。
具体的方法上,充分利用平台特点从公域流量进行导流,比如抖音、快手,可以通过网红来导流,导入到你自己的账号、平台上去,转化成自己的用户群。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粮其实就是你的用户群。
团队
很多制造业转型的企业是典型的工厂班底,虽然懂生产,知道如何做好品质,但却不懂用户需求。
一个好的产品团队需要有一些基本岗位的设置,产品经理必不可少。还要有所谓的供应链和品质、渠道、研发、设计人才,有些还要有品牌,要配齐。尤其是制造厂转型做自主品牌,一定是要重新组建一直完整的团队,非常关键。
思维方式
很多企业的思维方式是,只要我的产品够多,总有一款能够让消费者喜欢。
这种“机海战术”虽然产品多,但通常没一款是精品。
互联网时代的打法,强调做爆款,少而精,集中资源和力量把一款或少数几款产品做好做爆。需要从思维方式上彻底转变。
如何做少做精?答案是“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是品牌屹立于市场的不变法则,即在价值链各个环节都要“以用户选择为中心”。
用户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家都买,我就想买?可能因为产品颜值高、有个性?
满足目标用户的选择并赢得用户的满意,永远是品牌的终极目标。
这就要求品牌了解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有什么样的要求——再精美的产品,用户不需要,也无法得到认可。
只有掌握了这个出发点,真正读懂消费者心理、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在竞争中存活下来。
营销
移动互联网时代,填鸭式“市场教育”已经无法打动消费者,单向的广告集中投放、品牌传播将不再有效,有流量也不意味着有购买转化。
因为用户注意力越来越碎片化,只有优质的、他们想要看到和愿意看到的内容才能让用户心甘情愿买单,并与品牌建立稳固的情感联系。
总的来说,我们还要抛弃“营销短视症”,不要仅仅把消费者当做流量去看,而是去挖掘他们内在的真实需求,与他们进行深入对话,建立长期联系。如果不注重挖掘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无异于慢性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