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道」工作室出品
文/熊猫的熊
那篇刷屏的《外卖骑手,“因为‘美’就是better,困在系统里》,‘团’就是together,让外卖行业陷入了算法压迫的社会批评中。这种效率为王、缺少对骑手关怀的批评声音,美团就是一起更好”。这个表态掀起了互联网企业利用企业名称宣传共同富裕的。“兴哥真会说话”,直到现在也丝毫没有减弱。 但事实上,成了互联网众多佬的一致心声。但很快,算法问题并不是外卖行业的真正命门。因为算法只是一种技术模型,关于美团可能会因垄断被处以重金额罚款的消息,本质上它是中性的,悄然在媒体间流传。而还没等读者从消息中回过神来,所以美团日前公开了算法,二天后人社等4门联合约谈了美团等互联网平台,接受监督。 真正的命门在哪里?商业模式。而这两天,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外卖行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及制定合理的休息制度。当天日报也发文督促第三方平台和劳务公司要把这件事放心上,正面临着一场关于商业模式的灵魂拷问。 日前,保障骑手的利益,北京致诚律师事务所推出了一篇报道,题为《骑手谜云:法律如何打开外卖平台用工的「」?》。 不同于之前那篇媒体调查,这篇报道出自律师行业,法律层面的专业色彩很足,它掀开了外卖骑手劳动关系混乱的冰山一角,并触及了一个比算法更棘手的难题: 要不要给骑手交社保?01让我们先来看一段摘要: 这个系统里,不单只有算法令骑手受困其中,更有一张精心设计的巨型法律关系网络将骑手包裹在内:A公司给他派单、B公司给他投保、C公司给他发工资、DEFG公司给他交个税……它们互相交织,将骑手紧紧捆住,可当骑手真正跌进前方的坑并向外求助时,其中的任何一家公司都不足以成为他的「用人单位」。而站在系统外的农民工律师,仿佛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劳动关系」被这样一步步地人为打碎……
通俗地说,美团、饿了么这些外卖平台,将配送业务外包给配送商,配送商再层层外包,导致外卖骑手存在着多重劳动关系。 更有甚者,还出现了让骑手注册成个体工商户,不受劳动法保护的情形。 如此一来,平台和众包公司,逃脱了作为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逃避了社保缴纳义务,在外卖骑手出事后,也不用承担赔付义务。 比如,报道就提到一个让人同情的案例: 来自河北农村的邵新银,在做饿了么骑手时发生交通事故,结果劳动仲裁赢了,到法院却又输了,因为找不到用人单位。 平台压缩成本,压榨外卖骑手,出事后切割责任。如果以这样的叙事框架看,那平台当然是相当势利的。资本逐利,眼里似乎只有金钱。 但这只是一种真相。 平台为什么要压缩成本?劳务外包为什么成了行业惯例?为什么不交社保是常态? 说到底,平台负担不起,至少是现在负担不起;而现在的劳务关系,于骑手而言,是相对来说最不坏的一种模型了。02很多人觉得互联网企业本质上就是收租的。 滴滴做网约车,但以前没有一辆车;阿里的淘宝天猫,作为电商平台,没有一自家店铺;美团、饿了么自己也不做外卖。 但中间商抽佣赚差价,不等于躺着挣钱。滴滴连续多年亏损,之前公布的2020年净利润率只有3.1%。放到各行各业对比,这都是一个相当低的水平。 那么外卖行业呢? 先看饿了么。阿里巴巴2020年年中报显示,饿了么在当季度才实现每单盈利转正。 美团的财务数据,同样比不少人预想的要差。 上月底的业绩报告显示,第二季度美团收入437.6亿元,净亏损33.6亿元;整个上半年,美团营收807.8亿元,净亏损82.03亿元。
美团年中报 2020年,美团平台上产生收入的外卖骑手有多少呢?950万人。
哪怕活跃骑手只有一半,那美团为骑手缴纳社保的成本,也将在百亿元的规模。 而美团2020年的归母净利润,总共才只有47.08亿元。交社保还得亏损倒贴。 也就是说,外卖这一为我们带来巨方便的新经济模式,到目前为止,它都是一个相当微利的行业。 当然,资本投入都是考虑盈利的,有时候前期的亏损是为后期赚钱铺路。但至少,现在那些平台巨头们,没有家想象中那样暴利。03从规范劳动关系,保障灵活就业人员合法权益的层面看,我是举双手赞成交社保的。 但给外卖骑手交社保这件事,存在着一个关键性的主语难题——谁来交? 主流的观点,会毫不犹豫地指向平台。平台因为压缩成本,压榨骑手而蒙受批评,那么对平台提社保要求,逻辑上也理所当然。
但有没有想过,简单粗暴地认为,平台应该按传统劳动关系给骑手的社保完全埋单,最终会造成什么样的连锁反应呢? 平台不可能持续亏损,否则整个生意就做不下去了。既然认为资本逐利,就它一定会适当转移成本,形成另一种分担机制。 向哪里转移呢?无非是外卖骑手、商家和用户。 向外卖骑手转移,那意味着骑手收入下降;向商家转移,意味着抽成提高;向用户转移,意味着配送单价的提升。 就像我之前说的,反内卷不是请客吃饭,要想好成本由谁来承担。 这并非给平台辩护,而是想说,平台和骑手不是天然对立关系,和用户也不是。它没有那么好,但也不至于只有自私自利、压榨剥削的坏。
市场经济下的外卖行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及制定合理的休息制度。当天日报也发文督促第三方平台和劳务公司要把这件事放心上,形成现在的商业模式,说到底是多方博弈的自然结果。 代入到底层劳动者的视角中,同情困在系统里的外卖骑手,批判平台资本的过度逐利,当然可以,但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切换视角看待问题。 比如开头提到的《骑手谜云:法律如何打开外卖平台用工的「」?》写道: 专送则要接受站点的人工管理,每天早上9点到指定地点开晨会,上下班都有固定时间,从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要是排到夜班就得熬到晚上12点,系统派单不得拒绝,高峰期和恶劣天气必须在线,平时小休和请假都要站长批准,甚至想离职还可能需要排上两个月的队,否则就拿不到被扣发的一个月工资。
看起来,这还是平台无情压榨的鲜活证据了。 但换个角度,在深夜点外卖,你希不希望能够被骑手迅速接单送达?暴雨天不想出门,希不希望外卖小哥及时将食物送到你手里? 本质上,平台是为用户服务的,服务好,用户满意,才有赚钱的可能。
如果你希望平台为骑手完整交社保,承担这每年百亿的成本,却又不愿意外卖涨价,那只能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矫情。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现在的模式下,正是压缩骑手的社保成本,才将对商家的抽成和配送单价,降到一个家愿意接受的范围。 当然,如果你不是外卖用户,也不开外卖店,只是想借此抒发下对骑手群体的朴素同情,那当我没说。04最后总结一下。 给外卖骑手交社保,没有想得那么简单。正是因为复杂,所以这个议题才一直得不到实质性的推进。 我们可以发现,层面也并没有采取强令平台交社保的模式。 比如,2021年7月的《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提到的是: 督促平台及第三方合作单位为建立劳动关系的外卖送餐员参加社会保险,支持其他外卖送餐员参加社会保险。
注意后半句的表述和用词。 而更早之前,《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提到: 强化职业伤害保障,以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同城货运等行业的平台企业为重点,组织开展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平台企业应当按规定参加。
至少在现在的政策思路下,让平台按照传统劳动关系给骑手统一缴纳社保,并不是一种必须如此的选项。
因为它真的可以上升到平台的生死。 至于后面如何,是探索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新模式,还是回到传统的模式,那另说了。 那么,到底有没有更合理的选择?老实说,政策和平台方面都没搞定的难题,我当然也无法给出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一,外卖骑手的权益水位要提高,低劳动权利的平台经济模式,需要系统修正。
其二,重新分蛋糕不是喊口号,调整的方式,不是把锅都甩给平台这么简单。